科学家发现6624个病毒分类单元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永振带领科研团队从2015年起辗转我国16个省份,采集各类土壤、底泥,以及野生与家养动物的粪便等样本,发现了6624个新型病毒分类单元。该成果让核糖核酸病毒圈的多样性得以极大拓展,对病毒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论文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微生物学》上。长期以来,人类对病毒的识别主要依赖于细胞培养、免疫学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2011年,世界病毒分类委员会发布的第九次报告,仅确认了2284种病毒。近10年来,依赖于宏基因组学技术,病毒的被发现数量得以快速增加。截至8月,世界病毒分类委员会确认的病毒数量达到10434种。然而,若每种细胞生物携带一种病毒,仅节肢动物所携带的病毒就在百万种以上。因此,不难看出人类目前对病毒的认识仅是冰山一角。分类单元是生物分类学上的一个群体。

张永振带领团队对从不同环境中采集到的土壤、沉积物、家养和野生动物粪便等样本进行系统分析,最终从样本中确定了6624个新型病毒分类单元。其中,符合世界病毒分类委员会种分类标准的新病毒约为2700种,分布在至少62个病毒科。这些新发现的病毒包含正链、负链和双链核糖核酸病毒。科研团队综合研究各类环境样本后发现,沉积物和动物粪便中的病毒丰富度最高。生物环境中的有机物含量、真核生物的物种丰度等地理生物因素,也会影响当地环境病毒组的组成及其丰度。有意思的是,环境因素对细菌、真菌和植物病毒的多样性及其丰富度的影响,显著高于它对动物病毒组的影响。这表明,细菌、真菌和植物病毒对于生物环境具有适应性。

另外,或许因为动物具有更大的流动性,让它们有能力在不同环境之间“移动”病毒,从而模糊了环境对病毒组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显示,病毒宿主及其生境决定了特定环境中病毒的多样性及其组成。据介绍,该研究改变了以往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即不仅动植物会携带病毒,土壤、沟渠、江河、湖泊、海洋、动物粪便等各类自然环境中,同样存在大量病毒;发现了环境中病毒的多样性及其组成,由病毒宿主和生物环境决定的规律,给寻找病原提供了新思路。

为你推荐

健康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