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小报告可能是想表现自己 家长如何应对

事实上,打小报告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家长不能简单地把打小报告与“坏孩子”划等号。在心理专家看来,每个爱打小报告的孩子背后都有特定的原因。但这并不是鼓励家长放任不管。对于那些对打小报告乐此不疲的孩子,家长要给与足够多的关注和及时的引导。对于小孩子的这种行为,我们该如何看待呢?

两种类型

可以简单地把孩子打的小报告分为两类,一类是和自己无关的,另一类是和自己有关的。如果孩子打的小报告都是与自己没有关系的,那就要看孩子在班里是不是不被同学和老师注意,打小报告只是为了引起关注。如果孩子打的小报告是和自己有关的,那就要看是不是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如果家长在生活中总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使得孩子遇到一些小问题就依赖于家长,就需要改变教育方式。

孩子爱打小报告的原因

1、想得到认可

3-6岁正是孩子形成规则意识的时期,比如游戏的时候不能妨碍别人、不能推人等,孩子对于这些规则很是敏感,一旦有人出现打破规则的行为,他们就会立即予以关注,而且急于让能守住规则的人知道,这也就是他们喜欢向老师告状的原因。不过如果一些小朋友长期热衷向老师打小报告,也可能与他的家庭环境有关系。如果在养育过程中,妈妈老是挑孩子的错或者经常在家点评别的小朋友的缺点,也会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给别的孩子挑错的习惯。这些应该引起家长重视。

2、想表现自己

宝宝想表现自己无可厚非,但如果宝宝长期这样做,可能就与他缺乏肯定和鼓励有关系。如果家长能打心眼里肯定孩子,孩子的内心会更加饱满。妈妈在平时要引导孩子多看看别人的优点,让他们知道一个人有缺点也有优点。而且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赞美,如果他确实做得很棒,就及时、诚恳地给予表扬,让孩子知道你看到了他的努力。这样,孩子的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应对方法

1、不要肯定孩子打小报告的行为

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此类打小报告的孩子都可以采取的做法是:用简洁的话语对孩子表示肯定。“我很高兴你告诉我。”“谢谢你告诉我”“你信任我,我很高兴”,而不是“做得好”、“不错,你很有规则意识”等等。这会满足孩子想要获得注意的需要,既肯定了他,也不是在表扬那种打小报告的行为。

2、家长要多进行“有效陪伴”

假如是因为家中关注不够,孩子感到情感缺失引起的,家长要多进行“有效陪伴”。不是和孩子玩手机、看电视,而是多跟他进行语言上的交流,比如给他读故事,跟他聊天,可以问孩子学校发生了什么事,聊一些图书。让孩子知道他是受重视的,不再有情感上的缺失。

3、鼓励孩子自行解决问题

对于小朋友间的小纠纷,教育他们要团结、友爱、互助、分享,引导他们自己处理,和平共处。

为你推荐

健康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