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防护有四措施 阶段区分别混淆

通常情况下,糖尿病发病病史5~10年,病人将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全身系统的微血管病变如眼底病变等,此时可依据此临床症状表现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并发肾病主要是糖尿病病人的肾脏毛细血管发生损害,随病情恶化进展,则病情迁延造成广泛的肾小球硬化,出现肾脏的滤过功能进行性的下降,大量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由于早期糖尿病肾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表现出来,当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蛋白尿、眼睑浮肿、眼底病变时,病人多已经进入了中晚期阶段。而糖尿病肾病一旦发生,则将呈进行性的趋势恶化下去。伴随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糖尿病病人还可能出现高血压、身体浮肿、低蛋白血症等情况。而随着糖尿病肾病病情的进展,糖尿病病人将最终发生糖尿病肾衰竭、尿毒症。在病情恶化进展的过程中,糖尿病、高血压的存在将加速病人肾损害的进程,反过来,肾病的进一步加重又将导致病人的高血压病情持续加重。如此,糖尿病、高血压和肾病三者之间将相互促使恶化进程,这也导致糖尿病病人在实施临床治疗时的难度大大增加。

糖尿病以及由糖尿病并发的肾病都是一个终身伴随性疾病,如糖尿病以及糖尿病肾病的病情未能得以很好的控制,则伴随病人发生的肾性高血压也将持续存在,加重糖尿病并发肾病的治疗难度,也是威胁糖尿病病人远期生存的一大因素。糖尿病、高血压、肾病集中于一人身上,在临床治疗用药上就该进行系统、规范的治疗,不能因服用降糖、降压药物而导致肾脏损伤进一步加重。

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包括饮食疗法、配合降糖药物的使用。

二、积极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如降低病人伴随血压增高的情况,或降低病人三高(高灌注、高滤过、高内压)状态,从而减轻病人的蛋白尿症状和延缓病人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三、针对病人的此种情况,最关键的是对病人损伤的肾脏进行修复 配合中医药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辨证论治,利用中药的活性成分,使得肾脏的有效循环血流量逐步增加,改善病变肾脏的缺血缺氧状态,清除肾脏内堆积的致肾脏发生纤维化的免疫复合物,达到修复肾脏的病理损伤的目的。一旦损伤的肾脏得以重修修复,肾脏的滤过功能将得以改善,肾功能也将不断的恢复,此时,尿蛋白症状将自然而然消失。而增高的血肌酐也将不断的降下来,因为肾脏功能逐步改善后,对于病人体内过多堆积的代谢废物和毒素如肌酐、尿素氮等,就能够及时的清除于体外。

四、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糖尿病肾病患者在日常中还应做好防护工作。应注意防止感冒、感染等一切可能会加重肾病病人病情的诱发因素。此外,应严格注意生活饮食习惯,采用低盐、低脂、低糖、中等量的优质低蛋白、低钾、高纤维素的“五低一高”肾病病人饮食。

糖尿病肾病阶段的区分

糖尿病肾病五期有哪些症状呢?

糖尿病专家介绍,糖尿病肾病的五期中,Ⅰ、Ⅱ型及部分Ⅲ期为亚临床期,主要症状表现为肾小球高滤过和肥厚增大,肾脏体积增大,可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增生,血糖控制不佳或运动时可出现暂时性微量白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五期症状,糖尿病肾病第三期也是早期糖尿病肾病,多发生在病程>5年,典型者出现在患糖尿病10年以后。症状表现为GBM增厚及系膜基质增多更明显,出现肾小球结节型和弥漫型病变及小动脉玻璃样变,已有小球荒废。尿检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轻增加,多以放射免疫方法或酶联法检测较为敏感。

糖尿病肾病第三期血压有升高趋势,是发生临床糖尿病肾病的高危期,若在这一阶段进行有利的干预治疗,仍有希望防止向大量白蛋白尿发展及延缓其发展速度。糖尿病控制不良者易发展到明显的肾病阶段。

糖尿病肾病第四期为临床糖尿病肾病,症状特点是尿白蛋白排泄率>200μg/min(>300mg/24h),尿总蛋白排出量>0.5g/24h。严重者(弥漫型损害病人)每日尿蛋白量>2.0g,可伴轻度镜下血尿。

糖尿病肾病第五期就是晚期糖尿病肾病,为终末期肾衰,症状特点是普遍的肾小球毛细血管闭塞伴肾小球玻璃样变性,肾小球滤过率很低,患者出现氮质血症、高血压加重,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水肿加重,贫血,易出现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晚期糖尿病肾病易发生其他病变,导致此期的病情很不容易治疗,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预防糖尿病肾病,争取早期治疗,达到糖尿病肾病早期逆转。

糖尿病肾病防治“三加一”

血液透析虽可缓解肾功能衰竭,帮助肾脏排泄人体代谢所产生的废毒物,维持生命。但是,血液透析对患者来说既痛苦又花钱,我们都不希望疾病发展到这一步。所以,糖尿病患者应提高警惕,早期防治,以提高生命质量。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

临床上常通过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来诊断。正常人此值每分钟小于20微克。如果6个月内连续测定两次,此值都位于20~200微克之间,并能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增加的原因(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泌尿系感染、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即可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若此值大于200微克,尿蛋白又持续阳性,又可排除其他致肾病因素,就是临床显性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在临床上分为5期,在1期和2期尿白蛋白排泄率可能正常,但实际上这时肾脏已出现了肥大,肾小球结构也已遭到损害。如果到了3期还没有给以及时诊治,就很可能发展成为尿毒症。而尿毒症昏迷是引起糖尿病肾病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

出现临床肾病以前,某些早期改变还能可逆。因此,早期发现,早期防治糖尿病肾病是很有意义的。糖尿病肾病预防的关键阶段是在发展为临床肾病以前。在此阶段,应做到以下3点:

(1)严格控制高血糖;(2)严格控制高血压;(3)限制膳食中蛋白质摄入量。除了做到以上3点外,还有1招糖尿病患者应牢记,那就是——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

病程短的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很少发生微量白蛋白尿,故原则上此类患者可在发病5年后才开始进行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但临床上需要因人而异。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就应行尿微量白蛋白的筛查,初次筛查如未发现微量白蛋白尿,应每年进行一次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查。

由于每日尿白蛋白排出量变化较大,因此,在3~6月中3次尿标本至少两次以上尿白蛋白排出量异常才能根据上述标准进行诊断,而且留尿前24小时内不能有运动、感染、发热、充血性心衰、血糖急剧升高、血尿等情况。尿微量白蛋白检查程序如下:

综合治疗 见招拆招

对于糖尿病肾病应采取综合治疗:

低蛋白饮食 蛋白摄入量限制在每天每公斤0.8克。其中,优质蛋白要占20%以上,可选择牛奶、蛋类、鱼类、瘦肉等。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以避免蛋白质和脂肪过多分解。

长期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病情 对于早期仅有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如果严格控制血糖至4.4~6.1毫摩尔/升(80~110 毫克 /分升),能预防临床蛋白尿的发展。此时,可采用胰岛素治疗。常采用胰岛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如洛丁新5~20毫克,每天1~2次或蒙诺10~20毫克,每天1次)+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拜糖苹,每日100~300毫克或倍欣每日0.6毫克,分3次随餐同时服用)联合用药。如果已是临床期糖尿病肾病,这时即使控制血糖也难于使糖尿病肾病逆转。而且肾功能不全时,由于胰岛素的降解和排泄减少,易致胰岛素蓄积而发生低血糖反应,故应减少胰岛素用量。肾功能衰竭患者尤其不适于口服降糖药物。

积极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加速肾功能衰竭进程的最重要因素。在微量白蛋白尿阶段,控制血压可阻止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而在临床蛋白尿阶段,抗高血压治疗只能减慢其恶化的进程,血压控制在120~130/80~85毫米汞柱较理想。

对症治疗

可用潘生丁、丹参等抗凝药物以改善血液循环;用调脂药物以纠正脂代谢紊乱;有低蛋白血症者可补充白蛋白及适当应用利尿剂等。

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的治疗与其他肾病相同,如透析疗法,效果较好,但易于发生感染。

为你推荐

健康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