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芳体”火爆 一天被问250万次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造就“元芳热”,网友跟风万事都得加一句“元芳,你怎么看”。昨日,狄仕杰的扮演者梁冠华也发微博普及“元芳体”,并且发了一个“偷笑”的表情,可见当事人十分有娱乐精神,并不介意恶搞。

  此次“元芳体”火爆,源头来自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的口头禅,“元芳,此事你怎么看”。在这部拥有众多观众的“神剧”中,狄仁杰碰到案件时,总喜欢问一下副手李元芳“元芳,此事你怎么看?”有网友截图总结,四部《狄仁杰》一脉相承,此话简直成了狄大人的口头禅,而李元芳的回答也挺固定化,“大人,我觉得此事有蹊跷。”“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一惯有的片断也因此被网友狂吐槽。

  网友纷纷套用此句口头禅,万事皆问元芳,相关微博已达到近250万条,“元芳,你怎么看”的贴吧也被建立,围观者众多。网友笑侃“元芳”不是很忙而是很烦,一张李元芳拿剑怒目而视的图片也被广泛传播,图配文:“元什么芳,你再问我一句试试?”

  万事问“元芳”, “元芳”都不耐烦了

  倾诉型:

  大清早结婚放鞭炮的!是在向哥示威吧。元芳,你怎么看?

  今天为何不发工资啊!元芳,你怎么看?

  最近作业很多,元芳,你怎么看?

  发泄型:

  我怎么觉得我被骚扰当作“元芳”了,他每次聊天说完一句话后都要加个“你怎么看?”“你觉得呢?”“对吧?”,受不了啦。元芳,你怎么看?

  该死的毛囊炎,我要毁容了。元芳,你怎么看?

  笑话型:

  狄仁杰:昨夜家家烟花爆竹,此起彼伏,扰得大人我彻夜未眠。元芳,你怎么看?

  李元芳:我趴窗户看!

  央视:元芳,你对幸福怎么看?

  元芳:我姓李。

  随着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热播,台词“元芳,此事你怎么看”由于多次重复出现而被网友调侃,一不留神竟成了网络流行语。转发时事报道的微博在结尾附上这么一句台词,连严肃的新闻都带上几分喜感,而对那些不便评论的内容,这句台词则既有着“你懂的”的内涵又显得正经八百。网络的解读颇有趣:

  @XXX:元芳,当大人问“你怎么看”时,不要冒冒失失地以为大人真的想听你的看法。更多的时候,大人是想既让你感受到他对你的重视,又在等待着你以比大人在见识上稍逊一筹至三筹的答复作回报。你不能太蠢,也不能太聪明,更不能铁口直断。

  电视剧的知名度加之语境的诙谐,使这句简单的台词迅速火起来。截至发稿,含有“元芳,此事你怎么看”的微博已达到130多万条。

  欢乐却引起我们思考: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为何流行如此一致?是人为的操控,还是媒介的失控?

  20 世纪后半叶,电视行业的兴起引起学者对于印刷术及其代表的文字时代的担忧。波兹曼认为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而思考不是表演艺术,因而担心电视文化将剥夺人们思考的能力。半个世纪过去了,传统出版业市场份额受到严重压缩,但并没有消亡,而电视受到网络的影响,已无法重振当年雄风。文字并未消失,甚至从视频中剥离,如上述的台词般,以独立的形式蔓延,但波兹曼担心的局面仍不可避免:人们对于自己传播的内容失去反思的能力。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随着现代工业技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成为新的媒介形式,承载着文字、图片、视频和语言,而以往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全然承载。互联网所带来的文化却趋向娱乐性,这也深刻地影响着受众的接受标准,知识、观点、新闻,如果不腐、不萌、不带上点娱乐的功能,就难以传播、难以被接受,而呆板的想法装成天然呆则照样流行。

为你推荐

健康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