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动态
基因编辑有望攻克动脉硬化症状难题
有家健康网 2025-03-30阅读量:4752
动脉硬化是血管疾病,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遗传因素等有关。传统治疗有药物、手术等,基因编辑技术为治疗带来新思路,可从基因层面改善病情,还能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也有助于疾病预防和早期干预。
1. 动脉硬化介绍: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血脂异常时,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沉积在动脉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较大压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动脉硬化发展。糖尿病患者体内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正常功能。长期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液黏稠度。遗传因素也会使个体患动脉硬化的风险增加。
2. 传统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方面,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硝普钠、酚妥拉明等,可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手术治疗包括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搭桥术等。
3. 基因编辑技术带来新思路: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对特定基因进行修饰和调控。通过编辑与动脉硬化相关的基因,可纠正导致疾病发生的基因突变,从根本上改善病情。比如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基因编辑可调节这些基因的表达,恢复正常的脂质代谢。
4. 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不同患者的动脉硬化病因和基因背景存在差异。基因编辑技术可分析患者的基因信息,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采用相应的基因编辑策略,提高治疗效果。
5. 有助于疾病预防和早期干预:基因编辑技术可在疾病发生前检测出相关的基因突变,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高危人群,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进行早期筛查和干预,降低发病风险。
动脉硬化是常见且危害较大的血管疾病,传统治疗方法有一定局限性。基因编辑技术在动脉硬化治疗领域具有巨大潜力,能从多方面改善治疗现状。但基因编辑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存在技术和伦理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为动脉硬化患者带来新希望。
联系我们
-
门诊时间(全年无休)8:00-20:00
-
医院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湖里大道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