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动态
热点资讯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不合格
有家健康网 2025-03-29阅读量:8453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不合格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评定标准、评定程序、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等。以下将详细探讨其原因及改进措施。
外观质量评定不合格的原因
评定标准不统一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对外观质量评定工作的程序及方法规定不够明确,导致不同工程类型的外观质量评定标准存在宽严不一致的现象,造成质量标准不统一。
标准不统一会导致评定结果的不一致性,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管理和验收。建议制定统一的外观质量评定标准,并在质量监督机构确认后执行。
评定程序不明确
规程中未对外观质量评定的具体工作程序和要求进行规定,导致实际操作时评定工作不规范,甚至走过场。明确的评定程序有助于规范评定工作,确保评定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建议完善评定程序,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要求。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不力
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对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不力,导致外观质量不达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外观质量的基础。建议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
监督不到位
监理机构对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不严,未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照上报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有效的监督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建议加强监理机构的监督力度,确保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改进措施
统一外观质量评定标准
从工程法人、设计、施工等单位共同制定外观质量评定标准,并在质量监督机构确认后执行。建议参考借鉴其他工程的评定标准,确保标准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统一的标准有助于提高评定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减少因标准不统一导致的质量问题。
完善评定工作程序
明确外观质量评定的具体工作程序和要求,确保评定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建议在单位工程完工后,组织监理、设计、施工及工程运行管理等单位组成评定组,进行现场检验评定。
完善的工作程序有助于规范评定工作,确保评定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建议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确保施工质量。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外观质量的基础,建议施工单位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强化监督力度
监理机构应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力度,确保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建议监理机构定期进行现场检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强化监督力度有助于确保施工质量,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
案例分析
案例一:铅丝石笼施工不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某水利工程导流明渠进口裹头设计采用铅丝石笼护坡,但施工过程中铅丝石笼扎点间距实测最长达1m,部分扎点为骨架丝与网丝绑扎,导致外观质量不合格。
该案例表明,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不力是导致外观质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
案例二:某单位工程外观质量评定不合格
某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时,发现尾工项目未提供施工措施计划,导致外观质量评定不合格。该案例表明,施工过程中的资料准备不足也是导致外观质量不合格的原因之一。建议施工单位加强施工资料的准备和管理,确保评定资料齐全。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评定标准不统一、评定程序不明确、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不力和监督不到位。改进措施包括统一评定标准、完善评定程序、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和强化监督力度。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水利工程外观质量,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的标准是什么?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评定标准框架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依据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执行,例如河南省的《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标准》(DB41/T 1488-2017)和安徽省的《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规程》(DB34/T 4010-2021)。这些标准规定了评定程序、检查项目、检测方法及结论判定规则。核心评定内容
- 检查项目:包括外部尺寸、表面平整度、立面垂直度、轮廓线顺直度、混凝土缺陷(如蜂窝麻面、裂缝)、安装位置等。
- 评分标准:每个检查项目按质量等级(一级至四级)评分,一级为100%合格率,二级90%,三级70%,四级低于70%需返修。单位工程最终得分率为实得分占应得分的百分比。
- 合格判定:得分率≥70%为合格,≥85%为优秀。
评定流程
- 单位工程完工后,由项目法人组织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成立评定组,现场检查并抽测25%项目(每项不少于10点)。
- 评定组根据现场结果讨论确定质量等级,填写评定表并签字,最终报质量监督机构核定。
特殊要求
- 涉及房屋建筑、专用公路等附属工程时,需参照相关行业标准(如《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执行。
- 评定人员需具备工程师以上职称或相应资格,大型工程评定组人数不少于7人。
具体执行时需结合工程类型(如枢纽、堤防、引水工程)选择对应的评定细则。
如何提高水利工程外观质量?
提高水利工程外观质量需要从设计、施工、监管等多环节综合施策,以下为具体措施:
强化设计阶段质量管控
在招标前明确创优目标,将外观质量纳入设计评审标准,通过BIM技术优化方案比选和施工组织设计,确保外观与周边环境协调。同时加强设计文件审核,确保符合《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标准》(DB41/T 1488-2017)等规范要求。推广标准化施工工艺
施工单位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采用标准化模板、统一配比混凝土等工艺,通过现场示范、视频教学等方式规范操作流程。例如,使用表面光滑的模板减少混凝土表面缺陷,并推广钢筋直螺纹连接等新技术提升结构美观度。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监督
监理单位需严格旁站监理和隐蔽工程验收,留存关键部位影像资料以实现质量追溯。同时引入数字化手段,如BIM+技术构建数字孪生施工场景,实时监控外观施工质量。完善质量检测与评价体系
依据《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规程》(DB34/T 4010-2021),对建筑物外部尺寸、坡度等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得分率≥85%方可评为优良。检测单位需确保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并采用智能检测技术提升效率。强化责任追溯与人员培训
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建立岗位责任档案。定期开展技能竞赛和培训,培养质量技术能手,提升施工人员对《水利工程外观质量标准》的掌握程度。
通过上述措施,可系统性提升水利工程外观质量,实现工程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统一。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不合格后如何进行整改?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不合格后的整改需根据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具体流程如下:
一、明确问题原因
首先需对不合格项进行详细分析,常见原因包括:
- 施工工艺问题:如模板支撑不牢、振捣不规范、拆模过早等,导致蜂窝、麻面、错台等外观缺陷;
- 材料或管理缺陷:如混凝土配比不当、养护不足,或施工组织混乱、监理监管缺位;
- 设计或环境因素:如结构设计不合理、恶劣天气影响施工质量。
二、制定整改方案
根据问题类型选择整改方式:
- 局部修整:对轻微缺陷(如表面麻面)人工凿除松散部分,用1:1水泥砂浆打底,纯水泥浆抹面(掺107胶增强粘结),颜色需与原混凝土接近;
- 拆除重浇:若缺陷影响结构安全(如受力构件尺寸不足、保护层不达标),或位于显要部位(如闸门立柱),需拆除后重新浇筑;
- 特殊部位处理:高速水流区域(如溢洪道)采用环氧砂浆或丙乳砂浆修补,确保粘结强度和抗冲刷能力。
三、实施整改措施
- 技术管理:
- 加强施工过程控制,严格执行“三检制”,规范模板工序验收;
- 使用合格材料,严格材料进场检验,杜绝以次充好;
- 组织管理:
- 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规范转包分包行为,加强现场施工人员培训;
- 监理单位需全程旁站监督,对关键工序(如混凝土浇筑)实施动态监管。
四、验收与监督
- 整改验收: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重新组织验收,重点核查修补部位强度、外观一致性及结构稳定性;
- 建立档案:记录整改过程、检测数据及验收结论,为后续工程提供参考;
- 长效监督:完善质量监督机制,定期开展“回头看”,防止类似问题复发。
五、典型案例参考
- 某水库坝体裂缝整改:通过封闭裂缝、加固溢洪道结构,确保安全运行;
- 堤防沉降处理:对沉降区域填充夯实,裂缝灌浆修复,恢复防洪能力。
提示:整改需结合工程实际,必要时邀请设计、检测单位共同制定方案,确保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联系我们
-
门诊时间(全年无休)8:00-20:00
-
医院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湖里大道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