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动态
热点资讯
缓解高血压疼痛,先搞懂动脉血压是怎么形成的!
有家健康网 2025-03-28阅读量:2002
动脉血压的形成与心脏射血、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血液黏滞度等因素有关。
1. 心脏射血:心脏收缩时将血液射入动脉,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动力来源。心室肌收缩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成为血流的动能;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使血管壁扩张,这部分是势能,即压强能。每次左心室收缩时向主动脉内射出约 70ml 血液,由于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有较高的阻力,因此左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在心缩期内大约只有三分之一流至外周,其余约三分之二则被暂时储存在主动脉和大动脉内,使主动脉和大动脉进一步扩张。主动脉压也就随之升高。心室舒张时,半月瓣关闭,射血停止,但被扩张的主动脉和大动脉可以发生弹性回缩,把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并使主动脉压在心舒期仍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2. 外周阻力: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如果没有外周阻力,心室射出的血液将全部流至外周,即不能对动脉管壁产生侧压力。外周阻力的存在使得心脏射血时,只有一部分血液流向外周,其余部分则暂时储存于大动脉中,使动脉血压升高。
3. 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可以缓冲血压的波动。在心室收缩射血时,主动脉和大动脉被动扩张,暂时储存一部分血液,使收缩压不致过高;在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回缩,将储存的血液继续推向外周,使舒张压不致过低,保证了血液的持续流动。
4. 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系统有足够的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如果循环血量减少(如失血)或血管系统容量增大(如血管扩张),都会导致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循环血量增多或血管系统容量减小,则动脉血压升高。
5. 血液黏滞度:血液黏滞度是反映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相互摩擦的能力。血液黏滞度升高时,血流阻力增大,动脉血压也会相应升高。血液黏滞度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等因素。
当了解动脉血压形成机制后,对于缓解高血压疼痛有重要意义。在治疗方面,常用的降压药物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卡托普利等,不过使用药物需遵医嘱。如果出现高血压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
动脉血压的形成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心脏射血提供动力,外周阻力影响血液流动和血压水平,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缓冲血压波动,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维持血管充盈,血液黏滞度也对血压有一定影响。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高血压的发病原理,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高血压疼痛。
联系我们
-
门诊时间(全年无休)8:00-20:00
-
医院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湖里大道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