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动态
宝宝不攒肚,背后可能隐藏的疾病风险
有家健康网 2025-03-25阅读量:2844
宝宝不攒肚,背后可能隐藏的疾病风险包括消化不良、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过敏、肠道感染、先天性巨结肠等。
1. 消化不良:宝宝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若喂养不当,如喂食过多、过快,或食物不易消化,易引起消化不良。这会导致食物在肠道内不能充分消化吸收,使得排便次数增多且性状改变,无法形成攒肚现象。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复方胃蛋白酶散、乳酸菌素片等药物,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
2. 乳糖不耐受:宝宝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母乳或配方奶中的乳糖,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腹胀,影响攒肚。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糖酶胶囊、益生菌制剂如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等,帮助消化乳糖。
3. 牛奶蛋白过敏:宝宝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免疫系统会将其视为外来有害物质进行攻击,引发肠道炎症反应,出现呕吐、腹泻、血便等症状,干扰正常的排便规律,导致不攒肚。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糖浆、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孟鲁司特钠颗粒等药物,缓解过敏症状。同时,需更换为低敏配方奶粉。
4. 肠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肠道,引起肠道炎症,破坏肠道黏膜的正常功能,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使宝宝无法攒肚。若为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若为病毒感染,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5. 先天性巨结肠:这是一种先天性肠道畸形,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段肥厚、扩张。宝宝会出现顽固型便秘,有时也会表现为不规律排便,不攒肚。确诊后,多需手术治疗。
宝宝不攒肚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家长需密切关注宝宝的排便情况、精神状态和食欲等。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早期诊断和干预有助于宝宝恢复健康,避免疾病对宝宝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联系我们
-
门诊时间(全年无休)8:00-20:00
-
医院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湖里大道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