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动态
热点资讯
吐血一般是什么病引起的
有家健康网 2025-03-21阅读量:8088
吐血可能由胃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疾病引起。
1. 胃溃疡: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形成溃疡,当溃疡侵犯到血管时,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经口腔吐出。胃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治疗上,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同时可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枸橼酸铋钾等。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还需进行根除治疗。
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见于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和胃底的静脉回流受阻,静脉血管扩张、迂曲,容易破裂出血。出血量通常较大,病情凶险。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使用生长抑素、奥曲肽等降低门静脉压力;内镜下治疗,如套扎、硬化剂注射等;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3. 胃癌:胃部的恶性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迅速,可侵犯周围血管,引起出血。早期胃癌可能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吐血、黑便、腹痛、消瘦等症状。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可能还需要辅助化疗、放疗等。
4. 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使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导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当扩张的支气管内血管破裂时,可出现咯血,严重时可表现为吐血。治疗包括控制感染,可选用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促进痰液排出,可使用氨溴索、溴己新等药物;对于病变局限、反复咯血或感染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5.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传染病,结核病变可侵蚀肺部血管,导致咯血或吐血。患者还常伴有低热、盗汗、乏力、咳嗽等症状。治疗主要是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周期较长,一般需要6 - 9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吐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症状,可能涉及多种疾病,病因复杂。一旦出现吐血情况,应立即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如胃镜、胸部CT、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联系我们
-
门诊时间(全年无休)8:00-20:00
-
医院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湖里大道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