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指南

电话咨询

门诊时间(全年无休)8:00-20:00

中医治疗黄疸经典病例

有家健康网 2025-04-18阅读量:9636

黄疸,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对其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治疗方法。以下是对黄疸的中医治疗的详细分析:

  1. 病因病机

    • 黄疸的发生多与“湿”密切相关。《金匮要略》中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并根据湿的来源,分为“湿从热化”和“湿从寒化”。湿热熏蒸、寒湿阻滞、瘀血停滞等均可导致黄疸。例如,湿热内蕴型黄疸,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湿热蕴结于脾胃,熏蒸肝胆,使胆汁外溢肌肤而发黄;寒湿内阻型黄疸则多由脾阳不振,寒湿内生,困阻脾胃,影响肝胆疏泄所致。
  2. 辨证论治

    • 阳黄
      • 热重于湿证:症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短少黄赤,心中懊侬,腹部胀满,口干口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治以清热利湿,通下退黄为主,方用茵陈蒿汤加减。
      • 湿重于热证:表现为身目俱黄,但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治宜利湿化浊,佐以清热,方用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 急黄: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为主,方用犀角散加味。
    • 阴黄
      • 寒湿阻遏证:患者身目发黄,色泽晦暗,或如烟熏,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脘闷或腹胀,纳呆,便溏,口淡不渴,小溲不利。舌淡胖大苔白腻,脉濡缓。治法为温阳健脾,化湿退黄,常用茵陈术附汤加味。
      • 脾虚湿滞证:症见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头晕,爪甲不荣,舌质淡,脉濡细。治宜健脾养血,利湿退黄,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

总的来说,黄疸在中医上主要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其病因病机与湿、热、寒、瘀等因素有关。在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论治,采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患者还需注意饮食调养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以促进康复。

联系我们

  • 门诊时间(全年无休)8:00-20:00

  • 医院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湖里大道37号

有家健康网
医院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湖里大道37号
胃部疾病
健康资讯浅表性胃炎慢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胃溃疡胃窦炎胃下垂食管炎
肠道疾病
结肠炎十二指肠炎直肠炎慢性肠炎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肠炎肠息肉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症状
口臭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打嗝胃痛胃胀胃酸胃寒烧心胃出血消化不良
就医指南
来院路线
在线咨询
预约挂号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粤ICP备19122149号

本站内容仅供咨询参考,不代替您的医生或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更不宜作为自行诊断或治疗依据,如果您对自己健康方面的问题有疑问,请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