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动态
热点资讯
3 大关键,让你掌握血浆和血液在疾病防治中的区别
有家健康网 2025-04-02阅读量:1520
掌握血浆和血液在疾病防治中的区别,可从成分、功能、临床应用这三大关键入手。血浆主要成分是水、血浆蛋白等,血液包含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有运输、维持渗透压等功能,血液还有免疫防御等功能;临床应用上,血浆用于补充凝血因子等,血液用于治疗贫血等。
1. 成分: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约占血液容积的 55%,主要由水(约 90% - 92%)、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无机盐(如钠、钾、钙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等)以及其他物质(如葡萄糖、脂类等)组成。而血液是一种红色不透明的黏稠液体,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功能:血浆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它可以运输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激素等物质到身体各个部位;维持血液的酸碱度和渗透压平衡,**细胞的正常生理环境;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有助于止血。血液除了具备血浆的功能外,红细胞能够携带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组织细胞,同时带走二氧化碳;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和吞噬病原体,起到免疫防御的作用;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栓,阻止出血。
3. 临床应用:血浆在临床上常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对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可以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减少出血风险;对于烧伤患者,血浆可以补充因烧伤而丢失的大量血浆蛋白和液体,维持血容量和胶体渗透压;在肝功能严重受损导致血浆蛋白合成减少时,输入血浆可以提高血浆蛋白水平。血液的临床应用更为广泛。对于严重贫血患者,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输入红细胞可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缺氧症状;对于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后出现严重白细胞减少时,输入白细胞可以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输入血小板可以预防和治疗出血。
4. 采集和保存:血浆的采集一般是通过单采血浆术,将全血采集后,经过离心等处理,分离出血浆,再将血细胞回输到献血者体内。血浆可以在低温下(-20℃以下)长期保存,保存期可达 1 年。血液的采集通常是采集全血,采集后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成分分离。全血一般在 4℃左右保存,保存期较短,一般为 21 - 35 天。
5. 风险差异:使用血浆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风险,虽然经过严格的检测和处理,但仍不能完全排除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疾病的可能性。使用血液除了上述风险外,还可能因为血型不匹配而发生溶血反应,这是一种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可导致发热、寒战、腰痛、血红蛋白尿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综上所述,血浆和血液在成分、功能、临床应用、采集保存以及风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在疾病防治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合理选择使用血浆或血液,以达到**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治疗风险。在进行输血治疗时,必须严格遵循输血的相关规范和原则,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联系我们
-
门诊时间(全年无休)8:00-20:00
-
医院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湖里大道37号